黄中杰:真相,谣言的另一面1986年英国《卫报》在电视台刊登了一则广告,一个长得像古惑仔的光头冲向了马路另一边的提公文包的富豪,富豪转身用公文包抵挡,画面突然停止,如果广告到此为止,大概所有人都会认为那是一场即将发生的抢劫,画面继续,镜头拉远,富豪的头顶一个失控的施工吊篮坠下,如果没有光头奋不顾身的推开,富豪会当场毙命,这则广告叫《视角》
抖音里有个很火的段子被翻拍了无数遍,地上一个数字,左边的人说是“6”右边的人说是“9”然后主播引申出一番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的大道理,引得无数人转发点赞,其实这也不算是什么大道理,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本身就是少数人后天习得的特殊技能,大多数人首先是要考虑自己的,所有人都有自私的一面,因为基因是“自私”的,早在数万年前的非洲大草原上,我们的智人祖先看到一头飞奔向自己的狮子,他的第一反应是赶紧跑,而不是想狮子是不是肚子饿了,如果他还能冷静的思考一下狮子是怎么想的,估计也就灭绝了,没我们什么事了
互联网发展至今,不过几十年,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,改变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,在农耕时代,人们获取的信息有限,无非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,传播渠道就是口口相传,连隔壁村发生了什么都很难立刻知道,直到工业时代有了电报和收音机、报纸、电视等,信息量变大,我们能知道一些所谓的国家大事,传播速度有了进一步的提升,至少能单向获取部分信息,能在报纸、电台、电视里看到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信息,虽然少了弹幕和评论的交互,但至少信息源是可控的
真正的质变则是信息时代,互联网的诞生,让远在万里之外的信息轻松跨越长城,哪怕是在贵州偏僻的小山村里也能轻松了解叙利亚的最新战况,爱尔兰的总理是不是同性恋?微博热搜和抖音也能让你一睹富二代泡妞撩骚的全过程,同时,最大的突破是交互,信息不再只是单向流动,每个人都可以是听众也可以是发布者和传播者,全球有将近50亿网民,假设每个人说一件事,就有50亿条信息流,衍生无数个观点和可能,这个群体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人说了假话,也足以产生50万条谣言,在这样的谣言堆里早已分辨不出哪些是真,哪些是假?
发布谣言的和传播谣言的基本可以归为一类人,一个有害,一个有毒,发布谣言者往往有特殊的目的,动机是坏的,而传播谣言则不需要太多目的,仅仅是因为蠢,谣言是互联网的毒瘤不假,但是谣言还不及“真相”可怕,因为谣言止于智者,稍微动一点脑子就能轻松分辨谣言,而“真相”会让聪明人也上钩
什么是真相?你能看到“真相”吗? 汉语词典对于“真相”的解释是:事物所有的真实面貌和情况,这个解释不是很准确,因为人们的视野和认知有局限性,比起事实,人们更看重情绪,你听到的都是你想听到的,你看到的都是你想看到的,所以大概率我们很难看到真正的“真相”奥勒留在他的《沉思录》中有一句话,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观点,不是事实,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视角,不是真相
2012年,陈凯歌导演了一部电影《搜索》,女主角叶蓝秋因检查出淋巴癌生无可恋,在公交车上没有给老人让座,被记者偷拍曝光,后遭网络暴力人肉搜索,最终情绪崩溃自杀而死,虽说只是虚构的电影,但是人性的恶展现的淋漓尽致,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,记者为了增加曝光量无下限,老人倚老卖老,售票员有着自己的道德优越感,所有网民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谴责,曝光当事人的隐私,全民口诛笔伐,直到逼着一个本无任何错误的人自杀,没有人会为此感到内疚
并不只限于电影,现实世界往往比电影更残忍,更恐怖,每一次全民狂欢的热搜,都可能让当事人如履薄冰,掉入社死的深渊
如果把真相比喻成一头大象,我们何尝不是那个摸象人,摸到耳朵的说大象像蒲扇,摸到腿的说像柱子,同样的衣服,有人说黄白色,有人说蓝黑色,到底谁对谁错?同样是褪黑素,改个名字叫脑白金就能卖更多,同样的数据,“负增长”比“下降”更好听,玻尿酸,烟酰胺,更多千奇百怪的元素,真实功效不知道,但是并不妨碍化妆品企业利用其概念薅“成分党”的羊毛,百分之八十的专家推荐到底是省里的、还是全国的或者全球的,亦或者路边找了十个人,有八个觉得不错
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因为避让前面的行人而紧急刹车,导致后车追尾,记者可以从多个角度报道,从后车司机的视角报道,加入感情线烘托受害人角色以争取更高的赔偿,亦或者从自动驾驶车企角度证明产品的可靠性能和企业的无辜,更有从竞争对手传统燃油车企的角度,大肆渲染自动驾驶的危害,而选择性忽略后车驾驶员玩手机导致追尾的事实,不同的视角产生不同的看法,而且都是真相
和媒体搞好关系是每个企业经营者的必修课,很多大型企业都有公关部,专门应对企业和社会的公共关系,引导舆论的走向,比如一家车企,卖出了10万辆车,其中有10台出现了事故,媒体可以只盯着那10辆事故车,频繁的事故报导,足以让舆论掀起风暴,竞争对手同样的10万辆车,有100辆出现了事故,只要报道中只字不提概率和横向对比数据,普通民众会觉得哪个品牌更安全?
和小孩子一起看电视,小孩最喜欢的问题就是:“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?”父母往往也会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告诉孩子答案,于是乎孩子记住了,这个角色是个“大坏蛋”或者是个“大英雄”但是,稍微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,坏蛋和英雄只是编剧塑造的故事情节,真实的世界很难区分绝对的“好与坏”,十恶不赦的强盗也可能是大孝子,杀人犯一样有怜悯之心,伟大的领袖双手可能沾满鲜血,被称为常胜将军的拿破仑在短短二十余年五次打败反法同盟,建立起强大的拿破仑帝国,但是也让数十万法国士兵惨死他乡,无数百姓流离失所,饱受战乱,那他到底是“好人”还是“坏人”?
如果说小孩子是因为掌握的知识不够,只能简单的做二分法,区分“好”“坏”,成年人应该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,但现实往往比较打脸,成年人更容易被情绪左右,罔顾事实,所以经常会遇到吃瓜反转,再吃瓜再反转
四年前的杭州纵火案让受害人林生斌赢得无数网友的眼泪,四年后的结婚生子也让无数网友咬牙切齿,真是应了那句话,当初爱的有多热烈,最后恨得就有多彻底,这届瓜民太情绪化,四年前人家哪怕是房屋尽毁,家破人亡也是身价过亿,超过95%的中国人,而绝大多数网民拿着三千块的工资,就好比一群乞丐去同情一个亿万富豪,世界就是这么魔幻,四年后人家娶妻生子不过是自然选择,绝大多数人其实也没资格对他的选择口诛笔伐,林生斌爱他的妻儿吗?当然是真的爱,他利用舆论压力索赔以及利用亡人赚钱这也是不争的事实,徽州宴的老板娘真的像自媒体所说的那样无恶不赦吗?话赶话,说出人不如狗的狂言,是真相,夫妻俩白手起家做出数千万的产业也是事实
我们听到了“真相”也看到了“事实” 但是我们真的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吗?
社会面临从追求效率到追求公平的大转型,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发出自己的声音和观点,与其被乌合之众架在火上烤,不如低调闷声发大财,而作为新时代的吃瓜群众,理性发言,谨慎站队是瓜民的基本修养 作者:熙彩策划-黄中杰(转载请注明出处) 2021年07月 |